行业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装配式建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大作用

装配式建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大作用

添加日期:2021-3-16 10:26:56 访问次数:111818次

       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1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编制村庄规划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        
从2021年国家1号文件相关内容可以看出,建设市场由于土地政策的利好,市场也越来越大,建设也越来越规范。不搞大拆大建,保留乡村特色风貌将是乡建的主要基调。所以如何用装配式建筑的方式打造乡土风味建筑,田园建筑是必须要考虑好的。
      
农村目前在建设方面仍处于比较粗放,缺乏监管的状态,很少跟现代化的装配式建造方式接轨。同时农村很多建筑在布局和使用功能上很难满足旅居的空间及舒适度要求,如结构安全、隔音、保温隔热、防潮及居住舒适度等方面有待于完善。考虑到传统方式建造建设周期长,传统工匠难求,不少项目时间上耗不起。这无论是对政府还是乡村振兴投资运营方,时间就是成本、效益和利润。所以装配式建筑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迎来很好的切入点和机会。不过一道摆在建筑师面前值得深思的课题——政府的诉求是探索乡村振兴模式;资本的诉求是投资回报平衡;村民的诉求是改善生活品质、增加收入;而建筑学自身的诉求,是文化传承与村落激活,几者缺一不可,建筑师作为一个调解者,需要做的则是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共同目标。      
以下笔者将通过华之垒、合作伙伴及线上乡建案例的收集和整理,给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
01慢屋揽清

慢屋揽清被评为2016年全国最美10大民宿

慢屋揽清改造前的照片

慢屋揽清改造平面设计布局
      慢屋揽清项目在改造过程中采用了木、钢及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形式,内外围护材料上选择了当地的石头、木料、旧门窗、马槽进行融合应用。

02
杨溇简宿       
项目位于浙江省湖州太湖湖畔,这是民宿行业新旧建筑融合的一次大胆创新。它在民宿垂直空间维度综合利用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它对新旧建筑空间功能的重新定义与模式创新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项目落地实景图

     
项目设计效果图及改造后总平面图

项目改造前现场图

装配式钢构现场加固与架空

模块化钢结构单元现场组装

项目局部实景图,突破常规使用了绿玻璃作为栏杆围护

项目夜景图及夜景鸟瞰图
03梅林居      
项目位于江苏常州,项目民宿创新点在于集多种消费体验于一体,即集会、智能接待、咖啡、环境互动、住宿理念的融合更新与实践。建筑结构形式上采用轻钢及冷弯薄壁型钢组合结构形式。

项目实景图

项目一二层平面布置图

项目局部效果实景图

项目夜景图
04东南民宿      
项目位于江苏常熟的东南村。该项目的创新点在于轻钢装配式建造方式,建筑外观采用中式建筑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的体现方式。项目在具体的乡村振兴方面探索出了建筑与周边环境、乡村土特产、乡村美食相互交融的新业态。

项目实景图

项目平面布置图

项目局部外观效果实景图

项目局部内饰效果实景图
05缙云小住
项目位于重庆缙云山村韩舍山庄附近原建筑有点破败,为木加夯土的建筑体系

项目改造前的建筑现状图

项目改造后外观效果实景图

06上海广富林公园     
在上海广富林公园项目实践中,碰到不少都是有年份的老建筑,为了提高安全性,同时让建筑在功能和舒适度等方面有所延展,需要对老建筑进行结构的加固及空间的拓展。


在传统木结构基础上采用钢结构进行加固与延展

07雷励贵州大项目活动营地
     项目由于用地紧张,设计采用集约布局,改造原教学楼并以其作为场地锚固点,运用工业化轻量体系与乡土材料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加建多功能通用空间、活动场地与服务体,并在营区入口与村路交接处建造长期向社区孩子开放的乡村图书馆。
     
当地气候温和而多雨,遮雨和通风是建筑首要需求。通用空间(集活动、培训、宿营、用餐等功能于一体)作为营地的核心空间,采用连绵起伏的半透明海帕面张拉膜屋面来构建连续通透的遮雨空间。
平面非正交划分,各开间向山和村子打开,二层平台微高差错动,像素化的竹界面呈现半透明感,共同构筑一处聚落式的空间场所。

整个场地用小碎石铺底,以利于排水。活动区以当地的毛石砌筑,如同碎石海上的群岛。在场地南侧设置圆形砂砾的集中活动场地、西南侧台地设置营火场。


多功能通用空间使用像素化的竹界面,呈现半透明感 乡村图书馆由面向营地入口的接待区和面向村庄道路的阅览室组成。两个错落半层的三角形开放框体,通过内部的小楼梯连接村道和营地两个标高。
08步路乡改造:剪纸艺坊&伴湖书吧
     步路乡群山环抱地形悠长,村落建设规模虽然不大,但具有当下乡镇发展的大部分特征,新建的集镇与老村并置共存,呈现的面貌却全然不同,以梅湖为中心,沿乡道西侧为新建的集镇街道,东侧为老村聚落组团。

大部分乡民已从老村迁出,居于集镇,老村也迅速破败接近空置,留下几位老人留守,日渐冷清。亟待处理的老建筑便成为了下一环节的重点整改对象,非盈利性的公共空间建设往往是乡村政府比较棘手的问题。他们需要尽可能采用极小的代价建造,合理的进行修缮,以使得旧屋新生,并激活老村的生命力。

剪纸艺坊原为一层砖木混合建筑,拥有一个长进深的不规则前院,院墙紧贴梅湖,却独自封闭。

设计尝试打破原来的封闭院墙,以格栅过滤景致形成剪影式的视觉效果,院内可观梅湖,于对岸则可隐约窥得院内的动态。院落被一分为二,形成前院与庭院,剪纸展厅位于二者中间,延续至院墙朝向梅湖敞开,像似对于梅湖的延伸与接纳。

作为书吧修建的老房子较为陈旧,老房子共分为三层,拾级而上,透过不同层高不同立面上高低的窗洞,可以不同的姿态去观赏梅湖和步路老街的景象。

设计时取一个“伴”字,一方面意为这栋空置的老建筑能够重新陪伴当地村民,提供他们理想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取其半材,将老墙做一半破壁形成建筑的基座,往上置换了已经老化的主体木结构,通过现代的开窗方式表达对于当代生活的接纳。


09唐堡书院:村民公共活动中心
      项目坐落于陈堡镇唐庄村,地处江苏省兴化市,古称昭阳又名楚水。唐堡书院则以传统地域文化为发展母体,通过建造一个村民书院让此处悠久的文化氛围在当代乡邻生活中生根萌芽。

场地中的自然村落历经百年,沿着星罗密布的河网水系自由发展。

设计师为重新诠释这一中国田园山水画般诗意的诉求,实现让建筑真正意义上的融入自然,保持村庄特有标志与肌理,将唐堡村内“村落”与“水田”两种物质空间形态被提炼、置入到村民生活之中。

建筑以南北向为主,东西向辅以多层次的院落穿插贯通,创造出了既私密又丰富的院落、村巷空间。
设计师通过营造纵横交错的灰空间——院落、村巷、连廊,将传统村居中的“檐下空间”极致表现,原本清晰明确的建筑边界逐渐开放。不同单体建筑空间下的功能配置在此发生了联系与交流,相对模糊化的空间边界允许原本孤立的村落文化功能在此汇合。

在这里,街巷、院落不仅是流动的交通空间,也是村民聊天、游客休憩的公共场所,建筑在空间上被赋予相互延伸相互渗透的能力。

设计师通过对模糊边界的探索,为传统而又保守的村落文化活动营造了开放的姿态。乡邻交流、活动、学习、休闲等社区活动在此发生。

建筑功能的分区在空间体块上做出了明确的区分,却没有强加以生硬的物理边界。这既展现了唐堡书院作为公共文化建筑的生动性与开放性,又重现了传统江南民居檐下空间中的文化属性,从而使建筑与人的互动收放自如,灵动丰富。

至此,山水画成就了最诗意的建筑,建筑成就了有最烟火气息的生活场景。

另一方面,在建筑的风格样式上,唐堡书院在传统建筑材料的语言上做出尝试。小青瓦、花格木门、花砖、镂空砖墙及叠涩的运用随处都有迹可循。


10
高步树屋
     高步书屋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河流域的高步村。和其他的中国农村一样,高步村面临着“空心村”的问题:青壮年在城市打工,老人、孩子留守农村。

设计师无法逆转近年来中国乡村人口移居城镇的大趋势,故而以保存侗族社会原有的价值来促进日后的发展为目标,通过为当地的孩子们建造一座图书馆来开启村落活化的行动。这座小型图书馆,称它为高步书屋,是一个寓教于乐的场所。希望高步村里这群热爱自由又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能在书屋里玩耍、学习。

书屋的设计由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从远古保存至今的“干栏式”建筑为起点,应不同空间、功能和形态的需要重新组织结构。

侗族建筑中的楼梯多次到访侗族村落,设计发现楼梯在村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一个重要的角色。村民都喜爱在楼梯旁聚集,小朋友们则喜欢在上面玩耍。因此楼梯成为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整座书屋。它是村民可以互动的地方,也能让小朋友玩耍的时候坐下来看书。这样一来,看书变成了一件轻鬆而愉悦的事情。
 
大部分高步村的小朋友都由祖父母抚养到10岁左右,由于村里缺少教学资源,10岁后他们都会寄宿到乡镇学校上学。书屋为孩提时的他们提供一个学习的地方,让他们可以从玩乐中学习知识。

这座书屋不只是图书馆,而是一个让村民互动的公共建筑,也给孩子们一个机会放下时下流行的各种电子设备,透过书籍触碰到他们的梦想与未来。


11云阳四方井服务建筑
      项目设计以尽量减少土方量为原则,梳理了场地的高差,将建筑的南侧两层切入场地,东、西侧局部一层切入场地,形成建筑双首层“基座”。

其中首层与北侧滨江景观带相接,二层与西侧城市道路相接。基座的建造转换了地景,提供了观看江景的平台,如同伍重面对悉尼港,屋檐与基座也成为我们解答风景与场地这一命题的答案。


四方井服务建筑采用传统建筑的梁柱体系,并因循现代结构力学对梁柱的比例关系进行了调整。在建筑的材料选择上,设计以传统的木材和青砖为主,局部采用金属,玻璃及陶瓦等现代材料。

12小村客厅小村客厅作为大竹园村的‘文化礼堂’坐落于 “两山”理论的发源地浙江安吉。
▼项目外观局部,玻璃立面在视觉上联系了建筑空间和水体 ©吴清山

▼项目临水面夜景©吴清山
    
 小村客厅的概念起于乡村文化和现代生活理念的融合和重建,乡村建筑的作用更趋向于地域性的、社区文化性的记忆场所,所以新颖的建筑构建方式和空间传递的非物质形态(情感、文化、精神)缺一不可。设计师在长期的和村民相处、考察的过程中发现,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传统民间的文化来源除了农耕作为乡村主要的文化符号,泥塑、白茶、竹艺手工等都使得村庄的地域文化更加丰满和立体。

由于传统的乡村的公共空间相对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相对单一,并没有明确的根据功能区分一个空间,所以‘小村客厅’不仅仅作为文化礼堂,它的公共空间需求和使用方法是非常多功能的,比如老人活动中心、农耕展览、图书浏览和乡村振兴讲堂等功能可充实农民群众的生活形态,一年一度的除夕长桌宴作为乡村民众的精神载体在有形的公共空间中实体化。尤其对于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视,小村客厅也被赋予了‘乡旅梦工厂’休闲产业的定义,给浸润在城市聒噪的人们带来青竹澈水的喘息空间,也为乡村产业带来了创收。

“新旧结合”的理念被运用于建筑材料之中,大部分采用从当地的传统材料,设计师原本考虑打造全竹制建筑呼应乡村环境,因防腐、耐久性的原因转而采用传统瓦片和竹材通过疏密有致的组合排布打造遮风挡雨遮阳的屋顶,造型波荡起伏意如江南水乡远山如黛、烟波浩渺;除此之外,设计师发现当地农民在旧时烧制夯土加以麦秸、竹面使之更加坚固、耐用,所以沿用相同工艺的夯土材料希望能打破时间壁垒使历史岁月感与农耕文化山鸣谷应;垒砌拼接的毛石墙、河边的卵石、以及地面的青条石完全就地取材来表达返璞归真却错落有序的淳朴景观。

▼项目外观局部,墙面采用加入了麦秸和竹面的夯土材料 ©吴清山

▼传统瓦片和竹材通过疏密有致的组合排布打造遮风挡雨遮阳的屋顶 ©吴清山
竹制折窗和玻璃幕墙与外广场和水系形成平衡中灵活随意的“模糊空间”,这种相对广而混沌、并非四面皆墙皆柱的空间体态反而让人能感受和自然、流水、绿意千丝万缕的对话关系。廊内朗朗欢声笑语,屋外潺潺流水。活动中心外的延伸空间,垒石围绕的树木给村民夏日乘凉、活动闲聊最惬意的一隅。
▼玻璃幕墙与外广场和水系形成平衡中灵活随意的“模糊空间” ©吴清山

▼一层平面图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屋顶平面图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立面图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剖面图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13小村客厅柳杉间IN BETWEEN民宿
乡村破旧小学爆改,变身人文艺术民宿    本项目位于重庆,原址是当地的一间乡村小学,正如中国当下的大多数,由于生源的流失,荒废后静静地隐立在半山间。因为停学的时间不长,所以校舍及操场等都保持的相当的完好。

改造前长满杂草的操场及孤立的教学楼,仿佛是凝固的时光一般,设计师保留及延续了学校的纯真气质,而这自然纯真的气息也正是这片场所的本质。

在建筑设计手法上,利用场地的高差关系采用“恋地性”建筑形态,即是对自然结构的形象化,也表达了对大地的归属及空间中的“自由性”。建筑整体采用简单纯粹的形式,来回应场所原有的纯真气息。

建筑的纯粹延伸至室内,内外一体。空间的规划上巧妙而含蓄,压制与释放相融。设计团队充分研究在地的光照及通风,在室内做了许多采光井的处理,把阳光引入室内,让光成为了空间的主角,它让室内充满了不同时段的情绪。

在平面规划上,设计团队始终关注户外的景观,不管是大厅亦或是房间,人的注意力始终会停留在户外的自然景观上,尤其是那片柳杉树。

由于主体建筑是砖混结构,房间的规划只能在教室格局上做小心翼翼的拆除和新建,原教室外的宽阔通道变成房间的阳台,配上浴缸与躺椅,面对着柳杉树,可以静静的发呆一整天。

摄影:偏方摄影

14如故园·吴悦石艺术馆

从“修旧如新”到“做新如故”

设计:普罗建筑设计

吴悦石艺术馆不仅是一个功能性的建筑,也是一处心灵的归宿,会友的佳地。


改造前

原始建筑是个已经施工为地上两层加地下一层的规整毛坯房,新老建筑之间的互动,让改造后的建筑大大降低突兀感,使其一建成就能融入环境,如同它本就在此时此地,只是重新得以启动一样,是为“做新如故”。



青砖成为了新建墙体的选择,并采用了不同拼法的砌筑方式,风庭中的镂空青砖墙,地面与硅藻泥拉毛墙面的并置,改造后的如故园新旧并存,新的空间场所也慢慢成为老朋友。整个过程就像从“故园”到“故人”,是为“如故园”记。







15武隆仙女山归原小镇乡村振兴

青山绿水小镇的新起点

设计:纬图设计机构


归原小镇所在的地方,曾经是一块贫瘠的山村,和中国大多数乡村一样,青壮年外出务工,只留下留守老人,这个村子非常漂亮,但是有空心化的现象,很多房屋年久失修,面临荒废。

归原小镇的入驻或许就是农村理想的现代守望,是一场复活古村的实验。在对老屋的还原上,归原小镇几乎没有改变老建筑的结构,反而以超大面积的落地窗,增加了房子的采光。

设计对当地特色的地形地貌及植被进行了最大程度的保留,仅引入了一些具备观赏功能的景观设施。

设计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修复了石墙、灰瓦、木窗等传统建筑材料,并在其旁新建了以夯土、玻璃、钢构为材料的现代空间,形成新老材料的对话。以此唤醒时空记忆,保留原有文化价值。

摄影:金锋哲,鲁冰,张骑麟,纬图设计机构
016
泰安市东西门村活化更新十二个宅基地的新生

      
东梓关之后,大量的乡村项目接踵而来,有改造,有新建,多半的诉求就是希望能为网红村,带动经济发展,然而根据我的经验,乡村振兴的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同时乡村问题极为复杂,很多困难都在专业领域之外,所以我们一直保持敬畏之心,并没有冒然展开大规模乡村建筑实践。
  
 面对多重挑战——如何将存量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有效利用?如何为贫困村引流,产生经济效益,使其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双线并行的设计策略,一是做针灸式的改造,在保持宅基地边界不变的情况下,以存量建筑的空间激活和原有环境的生态修复为切入点,从而实现旧村落的新生,二是通过建立公共空间来激发可以引流的媒体效应。将场地内现有宅基地改造更新为度假酒店,利用少量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打造一组具备媒体引流效应的公共建筑,兼顾酒店的公共配套。

设计之初面临的矛盾,主要来自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新”功能与“旧”场地。成规模的项目开发,大多会选择将基地上的建筑全部铲除,整体新建,用标准化的客房来取代丰富而有微差的民居,只保留了乡村的外部自然环境。但由于国家宅基地政策,每一幢房子只能限定在现有的宅基地轮廓内,如何在保留原有村落肌理的同时,在内部功能上实现突破,进而满足 “新”的客房需求。

二是“新”要求与“旧”施工。作为新建项目,业主及当地居民都对其寄予厚望,城市里那些精美的建筑,成了业主心中的理想目标。然而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现代的大型的施工机械无法展开,施工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在城市中已经普遍使用的建造工艺(幕墙等)很难实现等等,这是很多乡建面临的真实情况。设计如何将这些施工因素考虑在内,保证建筑的完成度和设计品质?

三是“新”建筑与“旧”传统。在现代建筑文化的语境下,建筑师面对传统建筑的形式语境,应该如何延续整体风格?建筑师面对新的空间需求与材料条件,又应该如何反映当代?

东西门村旧建筑所遗留的传统石墙,来自村内石头匠人娴熟的手工技艺,而设计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处理这些石墙,毛石墙不仅是乡村风貌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乡村肌理最重要的痕迹所在,因此我们的设计深化及材料运用均围绕石墙展开。
页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上一条: 轻钢发展新元年!装配式必成未来建房潮流,住建部揭开背后的真面目

下一条: 当前乡村振兴比较成功的案例有哪些?

栏目导航
首页 关于我们 专题案例 案例 研究 联系我们
山西华之垒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
电话:0359-2125321 手机:13934098215 邮箱:sxhzlkj@126.com
网址:www.sxhzlkj.com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空港南区钢材中路一号
后台登录

重要公告